日期:2025-08-14 10:31:42
文 | 胡炜(新京报传媒研究院)星星配资
没有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的套路,主流媒体介入微短剧市场,引发各方关注。
从微短剧启动上星播出,到推出微短剧剧场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……媒体在微短剧市场紧锣密鼓地布局中。
01
媒体拍的那些微短剧
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,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,首次超过影视市场规模,用户规模更是突破6.6亿大关。
越来越多官方媒体将微短剧纳入主流宣传体系,试水微短剧市场。与一般微短剧的“霸总”“逆袭”“豪门”等吸睛主题不同,媒体的微短剧作品在内容创作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。
《中国神话》
《中国神话》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微短剧系列,也是国内首部全流程AI制作的微短剧,以《补天》《逐日》《奔月》《填海》《治水》和《尝百草》六个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,通过AI技术重构神话叙事,展现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链接,赋予这些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活力。
《不辞长作岭南人——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》
《不辞长作岭南人》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、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系列微短剧,以岭南文化传承与文旅资源推广为核心,通过贴近时代脉搏的网感叙事,生动展现了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,同时借由人物的智慧、勇气与担当,与当代人的奋斗、创新精神相呼应。观众在领略岭南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同时,得以汲取力量与灵感,感悟人生的多元可能,深化对岭南文化与旅游的认同与向往。此项目有效推动了广东文旅资源的广泛传播,让更多人通过旅行体验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貌,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与归属感。
《我在基层当 “诸葛”》
《我在基层当“诸葛”》系列微短剧,是河南广电在主题宣传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。该剧以轻喜剧形式解构“网格员”“四议两公开”“头雁工程”等基层治理政策,通过幽默叙事、视觉化表达和年轻化语态,实现政策宣传从“说教”向“共情”的转型。该系列不仅成为基层治理的“影像说明书”,更探索出主流新闻媒体融合宣传的轻量化路径——当新闻遇上微短剧,“有意义”的故事同样可以“有意思”。
《西城无小事》
《西城无小事》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,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、西城区融媒体中心、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等出品,作为西城区重磅推出的“接诉即办”微短剧,该剧首轮在北京广播电视台《生活这一刻》、“快手星芒”剧场和“北京西城”快手号上映,迅速引爆观看热潮,并斩获多项荣誉。《西城无小事》从西城区近30万件办理诉求中选取经典案例作为故事原型,通过接诉即办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,展现新时代“幸福西城”城市风貌,观众在沉浸于剧情的精彩同时,不知不觉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。
02
媒体为何入局
主流媒体入局微短剧,绝非简单流量争夺,除了政策东风和庞大市场规模之外,媒体与微短剧的结合,未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。
近年来,媒体在持续探索融合转型,微短剧也成为帮助媒体产品创新的钥匙,为媒体传播开辟新的路径。从以上案例可以发现,媒体微短剧在导向把关、社会议题挖掘上展现独特优势,既有传统文化创新表达,也有精品化制作升级,既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,又肩负起主流价值引导和文化传承的使命,其探索的“短剧+新闻”“短剧+政务”等微短剧融合形态,成为文旅推广和政务宣传的新引擎。
另外,在微短剧创作中,主流媒体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凸显。对于媒体推出的微短剧,由于有“官方出品”的品牌背书,公众往往给予更高的认可。主流媒体,尤其是当广电媒体,把内容公信力、技术硬实力、平台分发力等全面注入后,有望助力微短剧完成“次品—产品—作品—精品”的产品升级。
主流媒体入局,绝非简单流量争夺,而是为微短剧的发展带来良性变革的力量。媒体通过文化深植性、制作精品化、价值导向性重塑等,推动行业从“流量驱动”向“价值驱动”转型。
但是这一庞大的内容体量在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,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隐忧,如何做好商业性与公共性的平衡、如何打破题材同质化、表达套路化等创作困境,坚持创新和内容迭代,进一步丰富题材类型和内容样态等问题,都是摆在媒体面前的迫切任务。
唯有坚持市场导向和持续创新,媒体微短剧才能真正从“快消娱乐”“政务宣讲”,蜕变为兼具内容价值、艺术厚度与产业宽度的“数字文化载体”,在流量浪潮中竖起品质与深度的价值标杆。
校对 | 李立军
主编推荐
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